沙河街道总工会将免费义剪服务送到物流司机身边。/ 单位供图
作为辐射全国、影响东南亚的广州三大服装商圈之一,沙河服装商圈拥有24个批发市场、近2万商铺、10万从业人员,其繁荣离不开物流体系的强力支撑。日均逾5000吨的服装吞吐量背后,是上万余物流从业者,特别是8000多名拉包工的默默耕耘。他们在繁重的装卸、搬运、运输过程中,充当着服装贸易的“摆渡人”、支撑家庭的“顶梁柱”。然而,“四季无休、三餐不定”的高强度劳动,叠加“两低两高”(低技能学历与归属感,高就业期望与家庭负担)困境,以及户籍、教育资源等壁垒,使他们成为城市“边缘群体”“流动孤岛”,面临融入难、发展难的重重压力。直面这一群体的核心关切,沙河街道总工会于2024年精准启动“载沙情·送温暖”项目,以“三送服务”为支点构建三维度关爱体系,探索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沙河路径”。
三重困境勾勒群体画像
服装物流从业者劳动强度高,“四季无休、三餐不定”即他们工作生活的常态。同时,该群体普遍存在技能学历、归属感较低,但就业期望、家庭负担较高的“两低两高”特点。同时,受户籍、教育、技能等问题限制,较难融入城市生活、建立社会关系,是城市“边缘群体”。
(一)工作压力剧增。物流行业“人停车不停”的作业模式,使司机日均驾驶时长超8小时;拉包工日均搬运货物超2吨。长期久坐导致73%从业者患有腰椎疾病,24%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沙河某物流行业调研显示,90%司机为节省成本选择在车上过夜,驾驶室成为“移动的家”,但狭小空间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二)城市融入困难。非户籍身份带来的公共服务壁垒,让他们面临子女入学难、异地医保报销繁琐等问题。数据显示,沙河物流从业人员中仅 41%参加了城镇职工医保,62%的子女在老家就读。行业的流动性更导致他们难以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成为城市中的“流动孤岛”。
(三)职业发展受限。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达 68%,缺乏系统培训使他们难以适应智慧物流、冷链运输等新业态。某物流企业负责人提到,“想转型数字化管理,但司机连智能终端操作都不熟练”。业务技能提升通道的狭窄,使得他们普遍存在“青春饭”焦虑。
“三送服务”解决群体需求
沙河街道总工会在天河区总工会的指导及支持下,敏锐地捕捉到服装商圈物流从业者群体的“双重属性”:他们既是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又是迫切需要社会关爱的“薄弱点”。为此,于2024年启动“载沙情・送温暖”项目,以“三送服务”为支点构建三维度服务体系,紧盯物流从业者的三大核心需求,撬动社会资源形成“关爱闭环”。
(一)关注生存关怀,解决工作生活基本需求
1.推出“五元爱心午餐”。坚持“物质+健康”的底线守护理念,创新“10+5”补贴模式(工会补贴10元、物流从业者自付5元),提供“两荤两素”营养均衡的午餐;结合物流从业者用餐时间紧张的问题,提供送餐上园区服务,大大改善了物流从业者外出寻餐、就餐难的状况。实现对职工“胃”与“心”的双重守护。为保障餐食安全,街道总工会与辖内餐饮企业深度合作,建立“企业自评—工会初筛—第三方检测”三级审核机制,推行“明厨亮灶”可视化监督,并开通职工反馈专线,形成“监督—改进—优化”闭环管理。在菜品设计上,街道总工会联合餐饮师打造包含18种特色菜品的丰富菜单,兼顾各地风味与营养需求。截至2025年5月,街道总工会已为物流从业者送出爱心午餐2250份。
通过“五元爱心餐”这一举措,不仅改善了物流从业者“吃不上热饭、吃不起好饭”的现实困难,更以“微利公益”模式带动辖内餐饮企业成为固定服务点,推动辖内餐饮行业的经济发展,形成可持续的职工服务生态,也彰显着工会组织服务职工、关爱职工的责任与担当。
2.构建高温防暑体系。在炎热的夏季构建“固定驿站+流动补给”网络。在物流园设置爱心驿站,配备空调、冰箱、急救箱等设施;组建“清凉配送队”,在华邦、诚昱等物流点定时派送绿豆汤、防暑包(含降温贴、藿香正气水等)。2024年累计发放1.5升矿泉水750支、防暑物资150份,实现高温作业人员全覆盖。此外,依托气象预警联动机制,提前24小时向司机推送高温提示,将被动服务转为主动预防。
3.给予生理心理双重关爱。医疗资源“引进来”。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流动体检车进园区”活动,免费为物流从业者提供血压、血糖、心电图、生化检测、X光检测等体检项目;心理服务“线上连”。开通24小时心理咨询热线,引入专业机构提供压力疏导、亲子关系服务等。这种“生理+心理”的双重守护,让健康关爱从“体检单”变成“守护网”。
(二)关注情感联结 增强归属感认同感
1.打造15分钟服务圈。坚持“空间+文化”的情感黏合理念,在云企物流园打造物流从业者“物流爱心之家”,设置休息区、阅读角等功能角落,配备微波炉、饮水机、充电桩等设施。数据显示,该空间日均使用超50人次。
2.丰富节日文化。打破传统慰问模式,构建“节日IP矩阵”。春节举办“留穗司机年夜饭”,邀请书法家写春联、非遗传承人送剪纸;端午节开展“粽情驿站”手工活动,组织物流从业者参与包粽子活动;中秋策划“明月照归途”主题活动,为物流从业人员家属寄送月饼和家书。2024年累计开展节日活动6场,参与超800人次。
(三)关注发展赋能 组织搭建职业成长阶梯
1.党建引领,跨域协作强服务。坚持“组织+发展”的动能激活理念,针对物流从业者中约70%为河南省驻马店籍人员的情况,区、街联动,积极与河南省驻马店市人社、民政等部门开展跨区域沟通协作,由河南省驻马店市人社部门派干部到沙河街道驻点,成立驻马店市平舆县正阳县籍务工人员服务联络处,建立联络处党支部,构建沙河服装商圈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同时,联络处党支部与街道商会党支部、金马服装交易城支部等党组织开展共建,发挥“党建带工建”优势,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为物流从业人员提供就业帮扶、权益维护、矛盾调解等“一站式”服务,组织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2.组织破圈,行业工会广覆盖。针对物流行业“小散弱”特点,创新“行业工会+企业小组”模式。成立沙河物流行业联合工会,吸收3家物流企业、1个物流协会加入;在云企物流等龙头企业建立工会小组,推行“司机入会三上门”(上门宣传、上门登记、上门送会员证)。截至2025年,物流从业人员入会率从项目启动前的32%提升至68%,工会成为连接政府、企业、职工的桥梁纽带。
3.技能提升,线下线上双轨赋能。联合广州道路协会开展“新技能·新未来”培训计划,开设智能终端操作、货物安全管理等课程,提升职业竞争力。为物流从业者家中无业、无收入的来穗妇女开展技能培训,通过“线下+线上”双模式,拓展家庭以外的社会网络,让来穗妇女们利用沙河服装贸易发达的特点开网店、做微商,改善家庭经济条件。
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奔赴”
(一)群体焕新,从受助自助到互助
沙河街道总工会自实施“载沙情·送温暖”——工会服务服装商圈物流从业者项目以来,物流从业人员精神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园区内“跑车人”变成“一家人”,自发成立“司机互助队”,在货物分拣、车辆救援等方面互帮互助;85%受访司机表示“感受到城市温度”,43%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形成“受助—自助—助人”的良性循环。某装卸工在加入工会后说:“以前觉得自己是城市过客,现在知道有人在乎我们的累与乐。”
(二)行业提质,实现关爱、留才到产业升级
物流企业切实感受到关爱服务带来的成效:司机流失率从22%降至13%,车辆周转率提升18%;标准化服务流程的推广,使货损率下降9%,客户满意度达92%。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沙河物流行业的“温度口碑”吸引3家智慧物流企业入驻,带动就业岗位增加200余个,形成“关爱—留才—产业升级”的正向闭环。
(三)治理创新,多元共治的“沙河方案”
本项目以多方资源整合、快速需求响应、完整评估体系的特点,提供了改善新就业群体服务的“沙河方案”。建立“工会牵头、部门协同、企业参与、社会联动”的多元共治机制;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访谈”建立需求动态台账,综合服务实效提升40%;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职工满意度调查”,设置生存质量、社会融入、职业发展等5个一级指标,形成可量化的评估体系。
在新起点上续写关爱篇章
面对人工智能、智慧物流时代带来的新挑战,沙河街道总工会正谋划“关爱2.0”升级版。一是打造数字关爱。推进政策查询、线上培训、心理咨询等功能,打造“指尖上的工会”。二是加强权益保障。推动建立物流行业集体协商机制,聚焦劳动强度、运费结算、职业伤害等议题,探索行业性劳动标准。三是增强城市融入。结合沙河南飞雁项目,推出“小候鸟夏令营”,与工会女职委共建托育托管服务,改善外来物流从业者带娃难的状况,让关爱从“工作圈”延伸至“生活圈”。
从“载沙情·送温暖”五元午餐的烟火气,到爱心驿站的人情味,再到职业发展的新希望,沙河工会用实践证明:对物流从业人员的关爱,不是简单的物质给予,而是要在城市发展的坐标中,为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锚点”与“发展支点”。当工会成为他们“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温暖港湾,当城市发展的红利与劳动者的奋斗形成共振时,物流从业人员的“奔波之路”终将成为通向幸福的“星光大道”。这既是基层治理的温度体现,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