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运电子报

2025年9
准印证号:(粤O)L0150053

广东工运Page 30 推动“党建+工会”协同,赋能民航业高质量发展

放大 缩小 默认

推动“党建+工会”协同,赋能民航业高质量发展

□ 作者 文 | 张清文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工会组织职工开展安全大检查。资料图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航业要始终坚持安全第一,严格行业管理,强化科技支撑,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近年来,民航企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动将工作融入民航强国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目前,我国民用机场超过700个(其中运输机场259个),民用飞机超过7400架(其中运输飞机4270架),空管保障年起降架次1100万以上,运输规模全球第二。2024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以下简称“白云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7600万人次以上,单月最高达703.38万人次,单日最高达26.71万人次。针对民航企业内部用工越来越多元化、劳动密集型等特点,传统党群工作方法已难以适应企业高速发展的需求。作为行业典型样本,拥有约3万余名员工(含委外及劳务派遣)的白云机场,其“党建+工会”协同赋能实践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鲜活注脚。

“党建+工会”协同模式的重要性

“党建+工会”协同模式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通过政治引领与职工工作的深度融合,将党的组织优势、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转化为企业发展动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强化安全保障,筑牢“生命线”

安全是民航业的永恒主题。白云机场党委以“第一议题”制度、安全文化专题党课,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融入决策;工会通过职代会、班组“安全家书”转化为职工行为约束。比如,在2024年暑运,白云机场第一航站区通过组织党员突击队与工会“安全放哨人”志愿队等方式,完成412次机位FOD巡查,整改97处风险点,实现暑运高峰无一起责任原因不安全事件发生,为筑牢民航安全“生命线”贡献了坚实力量。

(二)优化服务品质,提升竞争力

通过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解决旅客转机便捷、特殊旅客协助等需求;工会同步评选“服务明星”,以服务态度、专业技能等为标准激励职工。2024年二季度,T1和T2两楼推出“一站式爱心通道”,党员先锋岗与工会志愿服务队配合,帮扶无陪儿童、老年旅客 1.3万人次,显著提升了旅客满意度。

(三)凝聚人才力量,夯实“人才基石”

党委实施“双培养”机制,通过提供培训资源、实践机会等,将党员培养成为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骨干力量;工会建立“劳模工匠室”“首席技师工作室”“管理沙龙”等载体,为员工提供学习与交流的平台。近两年,白云机场第一航站区公司新取得职称、技师资质近50人,先后40多人入选“高潜人才库”,其中党员占比30%以上。

(四)推动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党委牵头“大运行”改革,从宏观层面进行战略规划与决策部署,优化资源配置;工会开展“合理化建议”“金点子评选”“五小”创新活动(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与创造力。2024年,机坪管制室党员领衔的“跑道侵入预警系统”获全国民航青创赛金奖,预计每年为机场减少航班延误成本逾800万元,充分彰显“党建+工会”协同模式在推动改革创新、激发内生动力方面的巨大潜力。

“党建+工会”协同模式存在的问题

“党建+工会”协同模式在民航高质量发展中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有一定的深入拓展空间。

(一)责任界面存在模糊地带。少数基层支部将工会活动简单应付,导致“党建干、工会看”,未能充分发挥工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党建与工会协同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二)资源分散问题仍较突出。党员活动室与职工之家功能重叠,使用率不够高,且未能有效整合资源满足更多单位职工的多样化需求。

(三)基层动力不足亟待解决。问卷调查显示,三分之一以上的工会分小组长还未接受过系统协同培训,对“怎么联、联什么”把握不清,制约了基层党建与工会协同工作的深入开展,影响了整体协同效能的发挥。

“党建+工会”协同模式的具体策略

在民航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持续推动“党建+工会”协同赋能模式,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民航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工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有机结合,着力提升发展品质。

(一)明确协同定位,构建责任体系

一是系统制定《“党建+工会”协同工作清单》。将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细化为政治把关、战略解码、风险防控等权责清单,将工会“强服务、聚人心、激活力”具化为民主管理、关爱帮扶、创新创效等任务清单,采用“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双表管理,对交叉事项实行首责唯一制,明确主要责任主体,避免功能重叠、责任空转。

二是建立“支部—班组”双联共建机制。以TOC、机务等运行一线为基本单元,推动“一个支部对接一个工会小组”,支部书记兼任工会工作指导员,工会小组长进入支委会并享有建议否决权;工会牵头打造“五好四强”明星班组,党委下达年度协同指标、党支部季度分解任务、班组月度对表销号的“三级递进”责任链条,通过智慧党建云平台实现任务派发、进度预警、结果评价的全流程可视。

三是健全双向述职评议制度。支部书记与工会小组长每季度向党员和会员代表联合述职,接受双向评议;结果同步纳入党员积分管理、干部年度考核与工会评先评优,提高考核权重,倒逼责任向基层延伸和落地,提升管理效能,为民航高质量发展提供组织动能。

(二)完善协同机制,提升联动效率

一是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每月由党委工作部牵头,召集支部书记、工会分会主席、工会小组长、班组长召开“党建+工会”圆桌会,对照《协同清单》复盘进度、拆解堵点,深入剖析堵点问题,形成《问题销号台账》,跟踪解决问题,确保问题不悬空、不积压;同步依托企业微信开发“云协同”小程序,嵌入活动日历、场地预约、职工微心愿三大模块,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信息秒级共享、需求一键流转,让党建与工会工作衔接更顺畅、协同更高效。

二是优化资源整合机制。全面梳理现有场地资源,将党员活动室、劳模创新工作室、职工之家、心灵驿站统筹规划为“红色服务综合体”,实行场地预约、师资排班、经费池管理“三统一”,对外链接民航、空港党校、民航工会讲师团,对内组建“党员+劳模”双导师库,实现共享课程,节约工作经费,按季度公示使用明细,集中资源办大事。

三是把协同成效嵌入考核系统。在党建述职与工会星级评定中,增设“联动指数”考核项,指标涵盖活动共办率、职工满意度、创新成果转化率等量化数据,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测评,采用随机访谈、资料核查等方式,确保数据真实客观,实时通报排名,结果与干部绩效、经费拨付直接挂钩,推动“单兵作战”向“兵团协同”升级,让协同成效看得见、摸得着。

(三)创新协同载体,贴合民航行业特色

一是打造“安全型”协同载体。依托“党员安全标兵+工会安全能手”双品牌,建立“1+1”结对机制,党员队长、劳模机务各带一名工会骨干,每月联合执行航班运行隐患“双随机”排查,做到全方位指导与协作;同步上线“安全知识闯关”小程序,设置航空法规、操作规范、维修要点等题目,职工闯关可获积分(可兑换培训、礼品),激发安全知识学习积极性,营造安全文化氛围。

二是打造“服务型”协同载体。组建“红色蒲公英”突击队,党员佩戴党徽、会员佩戴工会徽章,在黄金周、春运高峰进驻航站楼,实行绿色快速通道、橙色爱心帮扶、蓝色外语引导的“三色服务”,发挥党员模范作用和工会会员先进作用。

三是打造“创新型”协同载体。设立“蓝天创客坊”,由党员首席工程师挂帅,工会推选技术能手、巾帼标兵入坊,聚焦航空器预测性维护、航站楼流量智能调度等课题,整合资源,开展联合攻关;配套举办“民航工匠杯”技能大赛,通过值机效率、机务维修等多项赛事,优胜项目直通科技立项,工会给予创新基金,党员领衔团队优先推荐参评省级以上劳模创新工作室,激励职工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实现党建、工会品牌与行业品牌同频共振。

(四)强化基层能力,夯实协同基础

一是加强培训赋能。依托民航党校与工会职工学校资源,共同搭建“云端课堂”,方便基层职工随时学习;每季度开设一期“党建+工会”协同研修班,采取“案例复盘+情景模拟+岗位练兵”模式,针对不同岗位需求,分别面向支部书记、工会小组长设置微课堂,内容涵盖航班延误处置、职工心理疏导等。

二是配强基层力量。深入实施“红色先锋”工程,在工程、运行、安全等关键岗位优先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过硬的党员担任工会小组长,推动党建与工会工作深度融合;同步建立“1+1”联络机制,支部党建指导员与工会联络员结对下沉班组,常态化谈心谈话,对收集的问题分类登记,实行问题收集、跟踪、反馈闭环管理,做到“小事不出班组、大事不出支部”。

三是增强基金保障。上级党组织与工会联合设立“协同基金”,按职工人数设一定比例的标准补给基层,配套印发“活动方案模板库”和“经费使用明白卡”,涵盖安全教育、技能比武、关爱慰问等,基层只需“填空”即用,让一线职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安全生产与服务提升的主战场。

作者单位 |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第一航站区管理分公司

参考文献:

[1]中华全国总工会.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Z].2022.

[2]中国民航局.2024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R].2025.

[3]韩雪颖.国有航空企业工会数字化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3.

[4]王东明在调研铁路和民航工会工作时指出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把握工运时代主题 更好发挥产业工会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工会工作全局中的作用[J].中国工运,2019,(07):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广东省总工会  编辑出版和版权所有:南方工报社 2020 COPYRIGHT